牧海逐夢之(二) “牌子”為棒棰島海參質量背書
大連商場是一家有著八十年歷史的老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大商經營海參的業戶共有八家,每家鋪面只不過是一米寬的玻璃柜臺,而各家銷售的海參產品都是清一色的鹽干海參。雖然產品感官上高度同質化,但內在質量卻有所不同。劉春寶家的海參真材實料,發制率高,頗受顧客喜愛。但回頭客們很快發現,再到大商買海參時,想找到劉春寶家的海參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八家鋪面既沒有字號,包裝物也沒有商標,單從干海參外觀上看也很難分辨。
其實,劉春寶也在琢磨這件事。用什么方法能讓自家的海參與別人有所區別呢?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吃飯,順便把自己的煩惱說給大家聽。同桌的一位穿著名牌T恤的朋友問劉春寶:“你穿的這件T恤多少錢?”劉春寶回答“五十塊錢。”,對方說;“你看我這件多少錢?”。劉春寶端詳半天,無論從面料還是款式都沒看出太大差別。朋友告訴他:“我這件T恤六百多。”朋友指了指T恤上的商標得意地說;“這是‘牌子’!”劉春寶沒有想到“牌子”的威力這么大,竟然有點石成金的魔法。
于是,劉春寶在想,海參是否可以也有個“牌子”呢?他輾轉找到了工商局,經工作人員講解才鬧明白,原來“牌子”就是商標,是用于區別商品和服務的。劉春寶豁然開朗,自己苦苦尋找的不正是“商標”嗎?他馬不停蹄地找到商標事務所,一口氣申請了“棒棰島”、“金石灘”、“星海灣”等十個商標。就這樣,劉春寶成為同行業中為海參注冊商標先行者。
“棒棰島”這三個字在大連人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劉春寶決定首先使用“棒棰島”商標。擁有了商標這還遠遠不夠,怎么能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棒棰島海參,他想到了廣告。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連電視臺有一檔新聞評論欄目《新視點》非常火爆,深受觀眾喜愛,欄目關注的熱點問題經常成為老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劉春寶看準《新視點》的高收視率,毅然決定在這里投放廣告。“棒棰島海參大連商場獨家經銷,除此之外,均為假冒。”這則由欄目主持人配音的五秒鐘廣告一經播出,立即引發了海參市場一場不小的“地震”。棒棰島海參也因此在大連家喻戶曉。
注冊品牌、廣告宣傳、大商獨家經銷,這三板斧下去,劉春寶第一次嘗到了“好貨不愁賣”的滋味。棒棰島海參的銷售額由原來的每年150萬元很快躥升到了1000多萬元,最高時,棒棰島海參在大商的30平米柜臺創造了近億元銷售額,甚至超過了黃金、名表等專柜。沒用幾年功夫,棒棰島就從一個“前店后廠”的手工作坊,發展成今天擁有300多個銷售終端的全國性品牌。
意識到商標的重要,2011年,劉春寶協助遼寧省漁業協會申請注冊“遼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獲準使用。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2016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比中,“遼參”斬獲第一名。2018年12月,“遼參”入圍“中國百強農產品公用品牌”



關注我們
COOKIES
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 和類似技術來個性化向您展示的廣告,并幫助您在我們的網站上獲得最佳體驗。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和 Cookie 政策
COOKIES
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 和類似技術來個性化向您展示的廣告,并幫助您在我們的網站上獲得最佳體驗。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和 Cookie 政策
這些 cookie 是支付等基本功能所必需的。 標準 cookie 無法關閉,也不會存儲您的任何信息。
這些 cookie 收集信息,例如有多少人正在使用我們的網站或哪些頁面受歡迎,以幫助我們改善客戶體驗。 關閉這些 cookie 將意味著我們無法收集信息來改善體驗。
這些 cookie 使網站能夠提供增強的功能和個性化。 它們可能由我們或我們已將其服務添加到我們頁面的第三方提供商設置。 如果您不允許這些 cookie,那么部分或全部這些服務可能無法正常運行。
這些 cookie 幫助我們了解您感興趣的內容,以便我們可以在其他網站上向您展示相關廣告。 關閉這些 cookie 將意味著我們無法向您展示任何個性化廣告。